近期,楼市又迎来一个“重磅炸弹”——6月1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强调,要“更大力度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”。
这意味着,楼市未来的松绑措施似乎已箭在弦上,政策的风向也变得愈发明朗。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,眼前的信号极为清晰:新一轮的楼市调控放松即将到来。
01、政策逐步升级,从“稳定”到“更力度”
回顾过去一年的政策导向,从去年9月的会议首次明确提出“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”,到年底的经济工作会议,以及今年的两会《政府工作报告》,各级高层都强调“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的平稳”,但力度还不够,似乎还还不够“激进”。
现在,国常会给出的定调更明确——“要更大力度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”。
这不光是一个口号,更是对当前楼市现状的直白回应。可以说,高层对楼市的态度变得比去年更迫切,也更加坚定:要用更猛的措施,稳住这个市场。
02、市场“冰火两重天”:松绑的“药效”减弱
为什么会这样?原因很简单:去年的“救市药方”确实起了一些作用。
去年9、10月份,多个城市纷纷出台降价、放宽购房政策,促使成交量出现回暖。数据显示,那段时间,百城二手房价格环比开始上扬,尤其是在一些核心城市。
可是这波“救市”带来的效果很快就遇到瓶颈。
进入今年4月,二手房价格环比再度全线下跌,5月依旧如此,市场的“药效”明显减弱。这就告诉我们,之前的放松措施更多是局部的、临时的,难以持续撑起整个楼市。
因此,接下来就必须加大“药量”,推出更大规模的调控措施,才能让市场真正稳住。
03、供需矛盾逐渐暴露,潜藏的危机不容忽视
除了政策的调整,市场的硬核数据同样令人担忧。据易居研究院披露,截止今年4月,百城二手房库存去化周期明显偏长。
一线城市平均为13.4个月,但二三线城市甚至达到了30多个月!换句话说,库存积压严重,房屋“卖不出去”的压力比任何时候都大。
这背后,隐藏的是一个严峻的现实:很多城市的人口持续外流,需求持续萎缩。
尤其是在三四线城市,库存已远远超出合理水平。高库存不是一时积累的,它反映了供需结构的根本性失衡。供过于求,已成定局。
在这种背景下,简单的价格上涨已变得遥不可及。未来的楼市格局,必然是“结构性改善”——核心城市相对坚挺,而库存过剩的城市,依然艰难。
04、“去库存”成为未来关键词
面对如此严重的库存问题,本次国常会首次点名“摸底全国房地产已供土地和在建项目”,这是市场少有的“高规格”措施,说明官方意在精准施策。
尽管“去库存”难度大,但只要有政策持续发力,逐步激活那些“鸡肋”土地、资产,就有望缓解存量压力。
尤其是在存量土拍、在建项目上的精准激活,将为市场输送更多的合理供给,有望逐步改善供需错配的难题。
05、结构性调整,成为不变的主旋律
这次调控的核心,无疑还是“结构性调整”。高库存、人口外流、需求不足,不是短期就能彻底扭转的局面。
未来,楼市走向将是:部分城市还会继续调整,市场底部或许难以一蹴而就,但一些核心城市仍有坚挺的空间。
这也意味着,买房的“门槛”会更高:核心地段、核心品质的房产会受到追捧,但价格也会水涨船高,普通刚需和基层刚需,恐怕要面临更高的门槛。
而那些曾经“全民买房”的时代,已慢慢远去。未来,买房变得不再全民皆可,成为少数人的游戏。
06、市场预期:观望情绪升温,机会渐现
从目前的政策走向和市场表现来看,楼市的短期变化还存不确定性。
有人盯着特定城市的“高销量”惊呼“春天来了”,但实际上,这只是局部的奇迹,并不能代表整体市场的走向。特别是在房价整体下行、库存积压的背景下,大概率还将持续“震荡”。
不过,值得强调的是,把握时机很重要。
6月份乃至未来几个月,如果政策加码,购房成本确实会下降,也会给一些刚需置业者带来更多信心。尤其是在买房成本下降、融资政策改善的契机下,等待的朋友,或许能在未来获得难得的“入场”良机。
写在最后:
对购房者而言,这是一次“时间窗口”的机会,但也需要理性认清市场节奏,不可盲从追涨。对于投资者,仍须审慎布局,等待更明确的底部信号。
总之,这次楼市的“重要信号”,意味着新一轮的“春天”或许并不在眼前,但所有的变革都在进行中。
贵丰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